“平民市长”李豆罗的“田园梦”
2017-03-22 11:02:44 来源:中国新农村文化网 点击数:
[摘要] 3年前的2010年1月,南昌市前市长李豆罗辞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务,悬车致仕。退休后的他,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回到了家乡——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村,当起了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一点也不比在位时清闲
3年前的2010年1月,南昌市前市长李豆罗辞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务,悬车致仕。退休后的他,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回到了家乡——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村,当起了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一点也不比在位时清闲。因为他心中有个梦想,那就是要把他的家乡打造成一个生态新农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他的“山水梦”、“田园梦”、“生态梦”。5月8日,记者驱车前往西湖李家,听李豆罗讲述了他心中的梦。
人生舞台第二春
8日上午10时,记者走进西湖李村,但见绿树环抱,鸟语花香,风景宜人,一幢幢整齐的楼房静静地立在路边,仿佛正娓娓诉说着这些年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乡村里,记者见到李豆罗时,他正在指导泥工用红石铺下水沟盖板。他只身下到沟道里,仔细查看、目测红石有没有铺好、铺平,哪怕是有一点点差距也要指出来,立即返工。他说着一口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随时脱口而出的独具特色的“李氏顺口溜”,让人感到一种轻松的氛围。“我这西湖李家600年的历史,现在的西湖李家是上下三村,大小四姓,500户人家,2000多人口,3000多土地,到西湖李家做这个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宗旨,传承华夏文化,恢复古村精华,纵墨青山绿水,美我故乡天下,特色是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 说起退休后的生活,李豆罗用了四句“李氏顺口溜”来总结:“夕阳无限好,尚未到黄昏,扬鞭自奋蹄,迎来第二春。”他告诉记者,自己“告老还乡”之后,全身心投入到老家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担任新农村建设总顾问,为家乡建设奉献余热。用李豆罗自己的话来说,“退休并不代表停下来,这只是人生舞台的转换,从政治舞台回归社会舞台。”他相信,“只要是金子,烂泥里面也发光。”他认为职务下岗只是仕途生涯的“休止”,而不是人生舞台的落幕。休政,是舞台的转换,新起点的开场。他说:“有人问我,西湖李家的理念是什么,我告诉他‘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就是西湖李家新农村要搞的理念,我的本意就是要保护耕地,要保护旱地和水塘,现在江西在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就是经济区的上游,我要为江西,为南昌,为进贤新农村建设做个样子。”
新农村这壶“开水”已烧到70度
李豆罗出生在农村,出身农民,但他从来没想过去改变农民的身份,他甚至在名片上印着“青岚农夫”的“艺名”。2010年1月,63岁的他正式“谢幕”,回到老家当了一个农民。当市长时,他被称为“平民市长”和“农民市长”;退休后,他又成了一个“市长农民”。
西湖李家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于2007年,当时他已卸任南昌市市长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李豆罗说,2006年从市长任上退下来后,他就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退休后想回老家搞新农村建设的想法。在获得省里主要领导的同意后,2010年1月李豆罗正式卸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后,回到老家搞新农村建设。李豆罗说,从2007年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到2010年这几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由黄华明、李旺根、李衍章三人负责,而他却坐镇南昌遥控指挥。“我们4人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他们是‘走读生’,我是‘寄宿生’。”李豆罗形容道。
谈起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李豆罗说,2007年他在村里开了一个群众大会,他在会上说:“不论官有多大、不论你走多远、不管你赚多少钱,总是要落叶归根的。凡是爱家的就是爱国的,所有爱国的没有不爱家的,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精力把家乡打造好、建设好”。围绕着新农村到底要怎么搞,宗旨是什么?特色是什么?步骤怎么搞?时间怎么定?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他当时讲,宗旨是“传承华夏文化,恢复古村精华,纵墨青山绿水,美我故乡天下”;特色是“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步骤是“先村庄,后田庄;先村容,后文化,再产业”;时间怎么定,那就是“三年开头,三年扫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会后,村民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全村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大家起早摸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西湖李家。
经过几年的发展,西湖李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375栋房子全部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所有的荒山全部绿了一遍,所有的池塘水库全部深挖了一遍,所有的农田全部整了一遍。 那么,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进程到什么程度?面对记者的提问,李豆罗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西湖李家的新农村建设好比烧一壶水,现在这壶水已烧到了70度,还差30度。下一步这30度怎么烧,对我们来说,需要做好四大方面的问题,建筑要扫尾、管理要开头、文化做上去、产业找对路。
路上游客人不断
西湖李家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还有当今都市人追求的田园风光,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李豆罗以他的慧眼看出,在家乡开发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同时,他更考虑到,当地人民还不富裕,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没有脱贫,作为西湖李家人,这是他忧心和愧疚的地方。为了帮助家乡人民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需求,他一心扑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上。
如今,在李豆罗的推动下,西湖李家已经建立了景观名村、农博馆和乌岗山庄三个旅游点,形成了特色定位,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李豆罗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执着与追求,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李豆罗说,经过几年的发展,西湖李家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具备吃、看、购等要素。他说,游客来到西湖李家吃的全是原生态的,“鸡是山上捉,菜是园里剥、鱼是水里捞、豆腐自己做、萝卜田里扯、猪是栏里拖”;购的东西都是我们自产的商品,农夫酒、村姑酒、土榨麻油、青岚挂面,这些产品在游客中广受欢迎,今后我们还将把西湖李家现有的红薯、芋头等特色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
那么西湖李家的看点在哪里?李豆罗说,西湖李家可以九看。一看古村神韵,农耕舞,采茶戏,现在整个村里有300多个门头,每个门头上都有三字经,二十四孝图,至理名言。二看田园风光,你现在看,遍地都是油菜,田园风光很美;三看乌岗集翠,整个山上树木满山遍野;四看青岚荡漾,我们下去就是青岚湖,那个碧水荡漾;五看沙滩泳场;六看农博观堂;七看农夫模样,看看李豆罗怎么种田的;八看汉味飘香;九看新村气象,看看西湖李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景象。”
“现在的西湖李家是‘路上不断人、灶里不断火’,我现在是‘人生大幸事、天天待亲朋’。”李豆罗笑哈哈地说道。 当记者问到,目前西湖李家的旅游接待能力时,李豆罗说,西湖李家现有60多间房,120余张床铺,今后我们将根据游客的增长情况,进一步增加旅游接待设施,我们现在有375栋房,今后将在这里做文章,将这些房子腾出来,改造成农家旅馆。“腾出一间房、摆好一桌饭、铺好两张床、哪家都是房”,这就是我们今后要做的。
留点痕迹后人评
“西湖李家的外观改变了,改变的还有精神文化。”李豆罗说,现在西湖李家有村谱、村图、村规、村歌、村徽,端午节划龙舟,清明节共同祭祖,中秋节共同烧塔,过春节耍龙灯、吃年饭,每到逢年过节西湖李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李豆罗说:“这个龙灯制作时有上万人,舞的时候有上千人,曾在全国的比赛中得过大奖。西湖李家的村歌还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村歌比赛中评为全国十佳村歌……”
“我希望让大家看到西湖李家新农村的前景,新农村不光要搞‘面子’还要搞‘里子’,我现在一门心思就是想要把西湖李家的村庄整治好,把外面的土地整理好,使粮食丰收,村民的收入增加,物产更丰富,还要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李豆罗说。
李豆罗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很苦、很累、很气、也很欣慰。“白天出去找出路,要人要钱,所有新农村建设经费都是自己筹。白天抓进度,晚上抓调度,半夜想思路,第二天早上找出路。”李豆罗说,他现在既有农民的苦,又有市长的累,要经受皮肉之路,要晒太阳,要挑担。新农村建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全靠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靠他们送物送料、送柴送米、送钱送物而成的。他甚至把自己比喻成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当记者问及退休后本应该享清福的,却为何选择投身老家搞新农村建设?李豆罗用了一首“李氏顺口溜”来回答,他说去年生日的时候她给自己写了首“生日励志”,共八句话:“二十离家六十回、终生操劳永不悔、市县乡村经磨练、党政军群历作为;文化慈善成真谛、古村新村同描绘,世界动感红州地、老牛奋蹄迎春归。”
前四句是表述他从政40年的经历。李豆罗说,“伟人讲业绩,学生讲成绩。他既不是伟人,也不是学生,在一个地方工作,总想留下一点痕迹。”不可否认,不管是在南昌市长任上,还是在老家搞新农村建设,他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四句表达的意思是从此他要用三个“心”作为自己后半生的目标:用心,热心,潜心。既用心当农民又用心当顾问,搞好新农村建设;热心做文化,做慈善;而潜心则是指再练书法30年,争取成为“法书家”。他戏言,别人是书法家,我只能做一个“法书家”,亦即学书法的“家”。 “中国60年为一花甲,即为一春,我现在第一春已经过去了,第二春已开始了,现在就看老天爷让我活多少岁了,但不管怎样,我会一直往前走,这就是我的人生。”李豆罗说道。